原创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频道/原创专栏/ 正文

当日快讯要闻:多因素促成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凸显

导读 关于多因素促成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凸显的消息今天在网上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为此小编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

关于多因素促成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凸显的消息今天在网上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为此小编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多因素促成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凸显相关的文章来分享给大家,那么下面的内容就是一些收集到的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一、多因素促成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

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的确呈上升趋势。疫情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左右,这还不包括睡眠障碍及儿童精神障碍。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科学简报显示,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在自身的临床实践中,我也发现因疫情及隔离等相关应激事件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就诊患者明显增加。目前国内的精神疾病负担较重,疫情期间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精神疾病的发生会受到性别、年龄、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如抑郁、焦虑等疾病好发于女性,精神障碍也与年龄、地区有关,我们更需要关注农村地区和青少年、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此外,疫情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精神心理问题会存在差异。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近年常提到的“内卷”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罹患抑郁、焦虑等疾病的风险。

过去,由于公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或者是精神疾病遭受歧视或污名化,很多人因为有病耻感而不愿意前往就医。现在随着公众的心理健康知识愈加丰富,大家对精神心理健康更为重视,从而更为积极地就医诊断,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识别、早治疗,才能更有效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近些年,我国精神卫生体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疗机构和专业人才数目不断提高。但相比我国庞大的人群,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人员配置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和偏远地区,无处看病、挂号难的问题也有存在。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疫情状况下,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也影响了患者及时就医。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采取多种策略来缓解这些问题,比如开展线上问诊、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医疗。同时,我们研究发现,精神心理问题的线上疗法比如eCBT-i也可以对失眠人群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些手段为提升诊疗能力提供了帮助。

二、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凸显

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

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的调查显示,6-16岁儿童青少年群体精神疾病患病率大概在15%。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较弱,心理比较敏感,易受外界影响。再加上有些父母和老师心理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施加压力,使他们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促发抑郁,甚至走极端。

当出现心理问题时,青少年经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爱顶撞家长、睡得多、容易疲劳、不愿意上学,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成绩下滑。这时不要武断地认为孩子是叛逆期,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要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及时就医。

然而,家长也需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抑郁情绪都是抑郁症,偶尔出现情绪低落是正常的。当上述表现至少持续两周时,要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判断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到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我每次出门诊,都有很多上不了学的孩子,在家待了半年、一年不等,初中、高中、大学的都有,挺可惜的,对家庭对社会影响很大。不上学原因各种各样,有一些是因为亲子关系、跟父母背离,有些是老上网课、就不想去学校了,还有一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等等。

青少年就诊增多一方面和家长、老师的心理素养和就医意识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习压力大,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了。特别是疫情以来,青少年抑郁呈爆发性增长态势,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也明显变多,需要重点关注。

疫情对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影响更为突出。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上网课,不能外出与同龄人交流,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沉迷于游戏、手机,网络成瘾的比例明显增加。长期居家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者被父母严格监管等等,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问题,使得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生率明显增加。

即使在疫情过去之后,对精神心理的影响仍然可能长期存在。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青少年在5年、10年或20年以后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发现了精神心理问题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

在应对和保护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方面,家长应提高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要觉得孩子身体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表现。实际上,健康不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当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焦虑等情绪,不要认为孩子是无病呻吟,这种认识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和陪伴,和他们一起战胜病魔。

学校则不能一味强调成绩,更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要有相关的心理课程和心理老师,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不良情绪,以及让他们知道遇到类似的问题后该如何去应对。另外,帮助同学们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有节、睡眠充足、适度运动、张弛有度等等,这些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社会也应给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新闻媒体应该引导整个社会要包容,理解他们的处境,要加大健康科普宣传、加强大众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改变社会偏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