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扎根基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7月6日至7月12日,在叶德练老师的带领下,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漳州市长泰区“三泰耕读主题”鲜食玉米调研实践队前往西湖村、苑山村、古农村等六个村进行玉米生产情况的实地问卷调研。
实践队在农户的高度配合和热情回复中,对当地种植鲜食玉米的品种特性及种植模式、售价的影响因素、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灌溉和收益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当地鲜食玉米生产管理还在倒伏和病虫害防治上还面临着挑战。对此,实践队预留了农户的联系方式,方便后期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开展农业培训和示范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存在的倒伏、病虫害、水肥管理等问题,提高玉米生产的成功率和产量。
实践队与农户交流场景
7月7日,实践队前往长泰区苑山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苑山村农户普遍施肥量较高。据一些农户介绍,苑山村土壤多为砂质土,保水和保肥能力较弱,当地农户需要施用肥料来补充土壤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状况。因此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施肥并进行土壤改良是实现该村鲜食玉米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如何让科学种植技术能够落地生根,让广大农户收益呢?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长泰鲜食玉米试验示范基地通过试验示范和多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带动广大农户们采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减少肥料的过度使用,助力鲜食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为高玮师兄为实践队介绍长泰鲜食玉米试验示范基地
7月8日,实践队队员及指导老师叶德练前往漳州市戴墘村和古农村进行玉米生产情况的实地问卷调研。实践队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当地农户大多数在施肥方面存在过量施肥现象。此外,由于当地水资源缺乏,多数的农户都选择打井用抽水机抽水灌溉,导致肥料和电费成本变高。对于这些问题实践队队员也综合所学的知识给予农户一些建议,希望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可以将肥料使用量控制在最适宜的范围内,从而降低成本。
实践队在戴墘村问卷调研场景
晚上实践队坐在一起整理和完善了白天的调研问卷,讨论问卷信息的准确性,总结了村与村之间对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品种和用量,灌溉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也互相分享自己问卷时的经历,总结如何与农户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让农户对放下戒备心理,拿到比较准确的信息。
图为实践队整理问卷总结经验
传承耕读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为深入学习福建省漳州市耕读文化,探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叶德练老师的带领下,7月8日、7月9日实践队参观古农村戴遁庵享堂和杨淑和故居。探访古农村戴遁庵享堂,“士农二业俱要勤”、“耕读为本”,农耕情怀代代相传。走进杨淑和故居,追溯红色记忆,体悟杨淑和爱国情感之深沉,激励实践队队员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将农耕情怀和爱国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切入点。
实践队参观戴遁庵享堂
智慧赋能农业发展。7月9日,实践队前往漳州市绿港园生态农场进行参观交流。绿港园生态农场由以传统农业为主转向以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方式,这一转变为绿港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实践队还前往了漳州市正兴农场,该农场也采用农旅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实践队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实践队在绿港园生态农场进行参观交流
实践锻炼青年助农能力。7月9日下午,指导老师叶德练带领实践队队员们走进了希望的田野,在广袤的玉米田和水稻田中学习辨识玉米与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将课本经验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使农林学子以后可以更好地投身于农业建设中,切实解决农民们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关注的问题。
每天的调研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和调研可以加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合照
文/王闽珠 雷太英 图/江载舟 田苗苗